编辑推荐:特教老师的职业困惑

编辑推荐:特教老师的职业困惑

  编者按 特教老师,一个需要默默坚守、忘我付出的职业。这些老师每日与肢体残疾或智力残障的孩子朝夕相处,用手语、盲文等为这些“折翼天使”们打开一扇连通现实社会的窗。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光芒背后,特教老师们所承受的则是一些人并不认同的眼光、鲜有成果的挫败感以及职称、收入不尽如人意的待遇。把爱心、青春和汗水投入特殊教育的教师,其实也需要“回报”:一声赞许、一句关怀,当然还有社会、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项事业的重视与投入。

  走近“痛并快乐着”的守护者

  1996年,程吉慧从一所普通中学调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担任听障班的语文老师,刚到特教学校时,一时的难以适应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陷入迷茫。

  进校后,程吉慧先学习了半年的手语和特教专业课程。她很快发现,面对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即便是一遍遍地打手语、比动作,有时也得不到她想要的回应。

  “听障孩子在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要明显弱于正常孩子,他们无法轻易感知正常人的语序和逻辑,普校2个课时就能上完的课程,在这里往往需要4到6个课时。而孩子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就像是天书,语句颠倒,措辞混乱。”

  那时,年轻的程吉慧常会产生莫名的挫败感:“耐心总有被磨光的时候,记得刚来那半年,我的口腔经常严重溃疡,每天都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总想着如果有机会,还是去当一个普通学校的老师。”

  毕业于南京特教学院的秦娟刚刚选择特教岗位时,也有过同样的犹豫。秦娟说,和正常孩子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内心往往更加敏感,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秦娟说:“有一次有个听障孩子因为考试失利,又和别的学生闹了一点小矛盾,我去给他做思想工作。说着说着,他突然变得非常偏执,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要跳楼。吓得我晚上连家都不敢回,在他的宿舍里整整守了一夜。”

  然而,也是这个学生的一篇作文,彻底打消了秦娟对这个职业的困惑和不安。

  一次作文课,秦娟布置了一篇名为《我是如此幸运》的作文,这个学生在作文簿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她伸出修长的手,打出了世上最美的手语:‘你是一个很棒的学生,文章写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你要继续努力,老师一定要帮你把文章发表。’老师的赞许,充满期待的眼光和鼓励让失意中的我重拾自信。老师,遇到你我是如此幸运。”

  “那一刻,我的双眼浸满泪水。那一刻,我是幸福的,生平第一次感到那样幸福,竟是因为我的这些学生。”秦娟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中这样写道。

  经历过迷茫、困惑和彷徨,如今的程吉慧和秦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岗位和这群孩子。“当我真正学会以包容之心看待这群孩子时,我突然才发现他们的美好。他们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打出美妙的手语;虽然听不见声音,却能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图画;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却能用钢琴弹奏出最美妙的音符。”程吉慧动情地说。

  认同感差、待遇低:特殊成就背后的失落

  教师的成就感多来自于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优异的成绩、长大后理想的工作等。秦娟坦言,特教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的成就感往往是缺失的。每个走上特教岗位的老师都要经历一到两年的适应期,从自我否定,到承受社会质疑,再到重塑自我价值。而这期间,有人留下,也有人离开。

  今年31岁的朱冬莲是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一名老师,做了近十年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朱冬莲,尝遍其中酸甜苦辣。

  “第六年的时候我曾迷茫过,感觉做不下去了。”朱冬莲说,在康复研究中心,她见到大量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患儿。“一个残疾病儿几乎会掏空一个家庭,有时大量付出也未必有回报,这让家长痛苦,也会让老师受挫。”

  “社会上不少人不理解特教老师的工作,对我们的老师存在偏见,有些老师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饶文斌说,特教教师社会地位低、职称晋升难、经济待遇差的现象值得关注。

  “在特教学校,残疾儿童接受的初中教育相当于普校的小学教育。”饶文斌介绍说,职称评定的政策忽略了特殊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教老师不得不和普教老师接受同一标准的考核。

  近年来,尽管特教教师的工资待遇有较大增长,特教学校办学经费也显著增加,但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特教教师的待遇仍有一定差距,而且到外地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也更少。

  北京启智培训中心是一所专门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的私立学校,现有50多名学生。校长高茂成说,特教最大的成就,是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一个智障儿童就是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特教学校和老师为很多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有些条件不好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都长成了大人,但由于家庭没有能力照顾,就只好让这些“大小孩”继续吃住在培训中心。

  高茂成校长告诉记者,特教老师队伍之所以不稳定,教师没有成就感是很重要的原因。“老师的待遇我们可以尽量想办法提高,民办学校的自主权毕竟大一些。也正因为是民办,我们的老师没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也没有渠道去考取国家承认的教师合格证。学校一点招都没有。”

  师资难题:特教为何不“特选”

  饶文斌所在的南昌市启音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江西省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聋哑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已经30多年的饶文斌告诉记者,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师资短缺。目前学校在编教职工52名,还有10个编制空缺。学校不少老师并非科班出身,很多还没有“特殊教育证”,他们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可能影响对特殊儿童缺陷补偿教育效果。

  在饶文斌看来,造成专业教师短缺,有两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从全国范围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数量极少;二是入职门槛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师范类专业学生一样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招聘考试,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考不过。

  安徽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目前共有有543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30人,而特教专业毕业的老师只有不到40%。要招的老师招不到,招来的老师专业不对口,学校和老师双方都尴尬的现实状况让校长李长东头疼不已。

  “非特教专业的老师往往需要二次培训,他们初步适应期为半年,而要顺利掌握特教老师的技能可能需要两年时间。”李长东说,目前合肥市招聘教师采取统一招考的模式,特殊老师和普校老师一起进行选拔,缺乏针对性的考试。

  同时,参加考试的硬性标准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而国内开设特教专业的院校多是大专及中等师范学校,因此,许多特教专业的毕业生便被这个标准拦在门外。

  “特殊教育教师能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不仅需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交流沟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爱心和耐心,师德最重要。很多师范院校普通专业的毕业生干不了几年就因为太苦太累离开了,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会有吃苦的心理准备。”李长东说。

  公立学校为“师源”所苦,一些私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上的问题更为突出。

  创办于1994年的南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是江西省最早的民办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因为经费紧张,学校19年间曾4次搬迁。没有一名具有特殊教育资格证的教师,仅有的两名有特殊教育经历的老师一位70岁,一位68岁。“我们学校的5名教职工,都不从学校领一分钱工资。”校长何彪说,学校至少还需要两名专业教师,但根本没有经费聘请。

  特教专业的招生困境待解

  据了解,我国特教师资的正规培养渠道,主要是一些师范院校的特教专业和医学院的特护专业。2009年,北师大曾对国内特教专业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开设特教相关专业的大专和本科院校有40多所。近两年,有不少院校也开始增设特教专业。

  然而,愿意学特教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告诉记者,北师大特教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正常每年招收约20名学生,但2011年只招收到两名学生。

  2012年开始,北师大重新采用以教育学这个学科大类招生的方式,一年半以后实行专业分流。王雁表示,至于一、二年级学生在专业分流时会不会选择特教专业,她不敢去想。

  王雁认为,学科吸引力不足与目前特殊教育整体的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近几年,特殊教育专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国人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对残疾人的观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普通教育相比,还是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许多家长对特教老师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教授智障孩子这个层面。”王雁说,如果仅依靠特教专业本身的学科吸引力,很难把更多学生吸引到特教这个行业上来。

  对此,王雁建议,要“特教特办”,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制度保障。如单独举行特教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定特教教师的专业标准,让特教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李长东认为,应降低学历门槛,提高专业高度,增加特教老师的招聘范围。同时提高老师特教相关理论和素养,对于师范类院校,应增加特教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让普通师范类学生具备特教相关的基础知识,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也为特教学校增加人才储备。(《半月谈》2013年第3期,记者 沈洋 刘美子 张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