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 )。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2.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 )手段。
A.统计分析
B.测验
C.调查研究
D.口语报告
3.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 )。
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4.世界杯期间看足球比赛的记忆属于(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5.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 )
A.群集
B.摘录
C.过度学习
D.列提纲
6.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为( )。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7.一般说来,( )不属于智力范畴。
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
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9.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予以评价的方法是( )。
A.自陈量表法
B.主题统觉测验
C.罗夏克墨迹测验
D.句子完成法
10.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11.投射法测量了人格( )层面的内容。
A.意识
B.无意识
C.客观
D.自然
12.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3.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14.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水平。
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5.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 )。
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16.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 )。
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1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8.人格除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复杂性、功能性的本质特征外,还包括下面哪一特征?( )
A.两极性
B.动力性
C.统合性
D.遗传性
19.双眼视差是(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20.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 )。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二、多项选择题
1.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2.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 )。
A.言语能力
B.数学能力
C.记忆能力
D.空间知觉
E.推理能力
3.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4.注意的特点主要有(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5.想象的基本特征有( )。
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6.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7.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 )。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8.下面哪些属于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9.知觉的特性包括(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10.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三、名词解释
1.日节律
2.效度
3.从众
4.编码
5.纵向研究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简述遗忘的原因。
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4.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五、论述题
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2.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和药物性失眠,咖啡因、茶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
2.D
【解析】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口语报告的方法。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法”,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其进行分析。
3.B
【解析】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4.A
【解析】记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等。世界杯期间看足球比赛的记忆属于情景记忆,故选A。
5.C
【解析】组织策略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策略,如概念图、图表、层级图、群集等,过度学习是属于复述策略的一种。
6.D
【解析】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7.D
【解析】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8.C
【解析】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时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9.A
【解析】自陈量表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自陈量表法是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予以评价。自陈量表通常也称为人格量表。
10.B
【解析】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1.B
【解析】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无确切含义刺激,让被试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出来,以确定其人格特征。
12.D
【解析】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3.C
【解析】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14.D
【解析】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15.C
【解析】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16.A
【解析】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17.D
【解析】感觉记忆中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
18.C
【解析】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1)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教育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2)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3)统合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4)复杂性: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5)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19.B
【解析】深度知觉也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人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深度知觉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许多线索进行的,这些线索叫做深度线索。主要包括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视差等。
20.A
【解析】关键期指对某一方面最敏感的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解析】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2.ABCDE
【解析】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而言,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空间知觉、推理能力等。
3.AB
【解析】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4.AB
【解析】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5.AE
【解析】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想象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6.ABCE
【解析】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7.BCD
【解析】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8.ABC
【解析】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9.ABCE
【解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10.ADE
【解析】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三、名词解释
1.日节律:人和动物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2.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3.从众: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5.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者区别如下:
①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
②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③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表现如下: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2.【答案要点】
(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的内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于在头脑中信息的痕迹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只要干扰一旦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3)同化说。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4)动机说。动机说也叫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致。
3.【答案要点】
(1)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从其人格整体来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没有好与坏之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独领风骚。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4.【答案要点】挫折后的反应是各种各样的,人群中常见的挫折后反应如下:
(1)攻击。攻击有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形式。直接攻击就是个体在受到挫折后,愤怒的情绪直接导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转向攻击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悲观失望;二是由于觉察到不可能或不应该对引起挫折的对象直接攻击;三是由于挫折来源不很明显,或为日常生活中许多小挫折的积累,也可能为个体内在因素(如疾病、疲劳等)所致,个体找不到明显的攻击对象,于是将攻击目标指向不相关的人或物上去。
(2)焦虑。焦虑是当人们面临挫折的时候,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焦虑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会遇到某种危险的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
(3)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的时候,用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来应付挫折情境。
(4)冷漠。冷漠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随之产生一种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
(5)固着。固着指个体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所遭受的挫折,而使得心理发展产生了停顿。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可分为: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可分为: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
⑤利用背景知识。
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可分为: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二)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包括: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使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2.【答案要点】
(1)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认知。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②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③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2)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父母和社会应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