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2)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第1题. 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自觉地关注(  )
A. 教师 
B. 生存 
C. 学生 
D. 教材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其中教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第2题.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 思维 
B. 想象 
C. 注意
D. 复述 
正确答案:D 
  解析: 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第3题.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 0.25秒~4秒 
B. 0.2秒~0.5秒 
C. 2秒~1分钟 
D. 5秒~2分 
正确答案:A 
  解析:A【解析】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l秒,但也不长于4秒。 
第4题. 灵感现象是(  )的结果。
A. 直觉思维 
B. 综合思维 
C. 聚合思维 
D. 分析思维1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第5题. 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 认知内驱力 
B. 附属内驱力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交往内驱力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第6题.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了(  )
A.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 德育过程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略。 
第7题.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 劳动 
B. 模仿 
C. 学习
D. 本能 
正确答案:B 
  解析: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第8题.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 进行个别教育 
B. 组建班集体
C. 建立班级秩序 
D. 指导学生学习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第9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
A.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 发展学生的能力
C. 提高学生的成绩 
D. 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10题. 校园文化属于(  )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地方课程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第11题. 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
A. 《大学》 
B. 《春秋》 
C. 《学记》 
D. 《论语》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第12题. (  )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 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 叙事研究法 
B. 实验研究法 
C. 行动研究法 
D. 质的研究法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第13题.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 
A. 个别教学 
B. 复式教学
C. 特朗普制
D. 设计教学法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第14题. 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 25% 
B. 50% 
C. 75%
D. 100%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 
第15题. 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  )
A. 讲授法 
B. 讨论法
C. 发现法 
D. 读书指导法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第16题. (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A. 实践活动法 
B. 实验法 
C. 发现法 
D. 参观法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发现法的概念。 
第17题. 小刚去买东西,人家多找了10块钱,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送回去,最后他想如果是别人的话,也应该不会 送回去的,这属于(  )自我防御机制。
A. 投射 
B. 转换
C. 压抑
D. 文饰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其实是自己不想送,就觉得别人也不会送回去,这样可以缓解焦虑,这是典型的投射表现。
第18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第19题. “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教育社会化 
D. 实质教育论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第20题.决定受教育权的因素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 
C. 科学技术 
D. 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A【解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 
第21题.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  )
A. 中心 
B. 基础 
C. 任务 
D. 途径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第1题. 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种: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较低、两头高。 
  解析: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的三种:(1)先高后低。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精神状态往往是最好的,此时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因此注意力在工作的起初也最容易集中到注意对象上。然而随着工作的进程,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注意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种先高后低的模式。(2)先低与后高。个体在工作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 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3)中间高,两头低。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对应,在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 
第2题. 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解析: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 
度。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所以,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可能的。 
第3题.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 
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第4题.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解析: 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1题.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解析:(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解析: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解析: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第4题. 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解析: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第1题. 材料一 一篇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报告显示,有一半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材料二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而学生有一部分在学  英语,一部分在看小说,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在交头接耳,老师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情况,说把你们无关的东西收起来,否则我就下去收走。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讲的课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照本宣科,还不如直接划重点算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解析: 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做到:(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2题. 王芳平时英语成绩非常好,口语表达也不错,可她认为自己发音不够好。有一次,学校举行英语口语比赛,她认为自己不能胜出,不敢报名参加。 
 (1)王芳为什么不敢报名参加口语比赛?(9分) 
 (2)如何帮助她提高自信心?(9分)
  解析: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个体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王芳同学认为自己发音不够好,是把可能的失败归因为能力,这就严重影响了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导致不敢报名。 
(2)帮助王芳同学树立信心,首先要使她认识到,她的英语能力很突出,这当然和她平时的努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于她英语方面的天赋。其次,要告诉王芳,老师相信她的实力,如果她敢于报名参加比赛,肯定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第三,要帮助王芳明白,她缺乏的不是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而是比赛技巧,以及胆量。只要她能够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就一定能够成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