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法
C.学习过程
D.学习目标
2.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3.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A.学习需要
B.学习准备
C.学习目标
D.学习期待
5.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6.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7.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 )。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9.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l2岁
10.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1.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考试焦虑
D.课堂焦虑
12.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其高峰发病年龄在( )。
A.3~5岁
B.5~7岁
C.8~10岁
D.12~13岁
13.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 )。
A.教学目标
B.教学结果
C.教学测量
D.教学评论
14.( )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A.领会
B.应用
C.知识
D.分析
15.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其功能在于( )。
A.引导
B.促进和维持
C.反馈
D.评价
16.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集体
B.组织
C.社团
D.班级
17.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
A.阿尔波特
B.布鲁纳
C.勒温
D.艾宾浩斯
18.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
B.情境
C.教材
D.学生
19.教师生存的基石是( )。
A.教学能力
B.知识
C.才华
D.兴趣
20.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
A.兴趣
B.爱好
C.热爱
D.忠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
A.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B.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C.是自然科学
D.是社会科学
E.上述说法都不对
2.下列描述符合少年期特征的是( )。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3.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环境差异
4.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教学方法
6.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
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Yao_page]7.元认知知识包括( )。
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的认识
D.对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认识
E.对教师的认识
8.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 )。
A.起始状态
B.中问状态
C.目标状态
D.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E.答案
9.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 )的问题。
A.无结构的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10.发现问题取决于以下因素( )。
A.智力
B.认知过程
C.主体活动积极性
D.主体的求知欲望
E.主体的知识经验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__________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_______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______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3.______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__________。
5.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__________,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6.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__________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是__________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7.用“钱禁兵馆”(前进宾馆)来记忆《辛丑条约》的内容,是利用__________记忆术。
8.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元认知包括两个成分,__________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0.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__________,也包括其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学习过程
2.评价/反思过程
3.强化
4.意义学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征进行教育?
2.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3.简述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试述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C
【解析】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致使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
3.D
【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期待。
5.B
【解析】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6.B
【解析】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主要突出与黑板颜色的差异,方便学生识别,因此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差异律。
7.D
【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8.B
【解析】见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9.C
【解析】儿童(2岁~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10.C
【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11.C
【解析】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
12.C
【解析】儿童多动症的发病高峰年龄在8~10岁。
13.A
【解析】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
14.C
【解析】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15.B
【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16.A
【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7.C
【解析】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18.D
【解析】能主动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
19.B
【解析】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20.D
【解析】教师对教育事业忠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二、多项选择题
1.AB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独立学科。
2.ABCD
【解析】见教材相关内容陈述。
3.ABC
【解析】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4.ABC
【解析】认知结构属于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
5.ABC
【解析】见教材相关内容。
6.CD
【解析】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利用表格。
7.ABCD
【解析】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一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
8.ACD
【解析】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9.AD
【解析】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10.CDE
【解析】个人求知欲望强、活动积极性高、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发现问题。

三、填空题
1.物理2.预测和评判 监视和分析3.教学媒体4.避免失败的动机5.自我中心论
6.行为 人本7.编简8.一览表 双向表9.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
10.表面特征 深层特征 深层特征

四、名词解释
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3.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学生的发展受到气质特点和性格类型的影响,因此,教育中要依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
(1)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教育者应在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品质,克服消极品质。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就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完善的个性品质。
(3)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教育者要在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性格。
(4)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
2.【答案要点】
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动作技能的学习。
3.【答案要点】
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1)教材分为小步子;(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4)尽量低的错误率;(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答案要点】
(1)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获得的新的思想和概念是建立在他们以往的知识和现有的基础之上。
(2)学习者选择转变信息、建构假说和做出的决定(产生的结果)依赖于认知的建构。
(3)教师应尝试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原理、探索事物。
(4)通过认知建构,形成经验和产生其意义。
(5)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对话。
(6)教师职能不仅局限知识的传递,而且把知识信息以学生能够理解的适当的方式转化给他们。
(7)课程的组织是一种螺旋式的方式,以便学生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建构新的体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