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3年教师资格《心理学》考点归纳(2)

多选:
1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2从观察的内容分。可以把观察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3心理测验要注意的基本要求是信度、效度
4动力定型的特点主要有定型化、自动化、概括化
5脑干是深藏在大脑下面的一个奇怪而显得很复杂的结构,它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6大脑皮层由三条大的沟裂,它们将大脑两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7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8下列感觉中属于外部感觉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
9知觉活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人的内部感觉主要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
12记忆表象与知觉形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直观性、概括性
13人们在回忆时都可以利用的联想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14记忆品质主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
15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保持过程的信息储存系统有瞬时储存系统、短时储存系统、长时储存系统
16求异思维的主要特点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7演绎推理是由下列那些部分所组成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18美国心理学家华菜土把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一下几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然开朗阶段、检验假设阶段)
19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概括性
20思维的功能主要有理性认识功能,学习功能,创造功能,调控功能
21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控制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22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23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主要有自觉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克服困难、受意识的能动调节
2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
25动机冲突较为复杂,按冲突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26根据情绪活动发生时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可把情绪划分为激情、应激、心境
27情绪与情感的功能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8情商的概念的含义主要有(认识自身情绪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29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0按照心理活动指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外向型、内向型
31按照个体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类型分为独立型、顺从型
32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3下列行为不属于学习的本能,疲劳。适应。成熟
34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吧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35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36属于智力因素的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37非智力因素的认知风格,意志
38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39属于认知策略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0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1知识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知识具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42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3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 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4根据动作的精确性可以吧动作技能分成粗大的动作技能,精细的动作技能
45智力技能就其活动的对象、形式和结构而言,有以下几个特征,即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46人得道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形式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形象联系的情感体验,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47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关于品德的心理结构构成的因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有面向全体的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和理解的原则、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个别对待原则
49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涉及的及其重要的概念有图式、顺应、平衡、同化
50教师工作的态度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即认识、意向、情感
51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包括健康的思维道德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得体的风貌、良好的“第一印象”
52坚强的意志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教师要有坚定性、教师要有果断性、驾驶要有自制力
53教师的情感主要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和教育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主要包括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有目的,有方向,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目的让自变量其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的探讨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 的各种心理科现象及其变化和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5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
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8动力定型:是机能系统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9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11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12差别感觉阈限:引起主观感觉的刺激物的数量是经常变化的,但微小的变化并不是被人发现,只有增加或减少到一定限度时,才引起我们新的感觉。人们把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受阈限。
13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4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
1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心理过程。
16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17前摄抑制:指学习材料及学习活动队后来的学习产生干扰的作用
18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9超额学习:指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常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20联想:由一件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现象。
21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像
22再认: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
23回忆:是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的在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24保持:是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25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深刻映像的过程
2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认识
27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28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的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29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30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无意想象: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有一定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
31有意想象:是根据某种目的,自觉的进行的想象
32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的新表象的过程。
33原型启发: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34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人脑里独特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3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6无意注意:预先没有确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7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需要一定意志与努力的注意
38有意后注意: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他是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39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40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
41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42习得性无助感:是由于连续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43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44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5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他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46外部动机:指把活动本身当做手段。由活动以外的人或事激发起的动机,也就是说,他是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47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得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
48动机冲突:是意志行动主要的内部斗争过程,他是在内心中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愿望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
49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50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51激情:是一种爆发式,朦胧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
52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3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的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54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
55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得特征产生的体验
56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57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58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59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60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61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62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6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64变式: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或共同规律
65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6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识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7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68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69精细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于头脑中的新旧信息连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70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改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7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72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73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74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了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75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76正迁移:又可称为积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
77负迁移:也可称为消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78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9技能:是经过练习而获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80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机能、操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8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它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
82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83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84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85道德情感:是指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86道德意志:是指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87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得由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
8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89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里的变化过程。
90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91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简答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1 描述心理现象 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学的研究主要方法:1 观察法 2 实验法 3 调查法 4 心理测验法 5 个案研究法
4阐述心理学科的性质及主要依据:性质: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主要依据:1从心理的主体来看,诚然,作为反映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实体或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一种活着的自然实体”。2从心理的器官来看,人脑是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从心理的内容来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社会现实,又包括自然现实。4 从心理过程来看,作为人的反应过程本身的研究多半是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5 从心理的根源来看。
5简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2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6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第一,日常生活经验证明。第二,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第三,科学实验证明.
7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有哪些:1.感受器 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输神经5.效应器
8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9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2.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即感性认识),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10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11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12人的外部感觉有哪些内容:1视觉2听觉3嗅觉和味觉4肤觉(皮肤感觉)
13运动知觉包括哪些内容:1真动知觉 2似动现象 3运动幻觉
14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觉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15简述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16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4注意科学用脑
17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第一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用两千多个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以自己为被试用节省法测量了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8简述如何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9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特点: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出来的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0记忆有哪些过程:1识记 2保持与遗忘3再认与回忆
21简述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正确性4记忆的准确性
22简述识记的规律: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识记8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
24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25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1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26简述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27表象加工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拼合、联合、夸张、典型化、猜想
28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1发现新问题2解决心问题
29简述解决新问题包括哪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然开朗阶段4检验假设阶段
30求异思维有哪些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1简答思维的功能:1理性认识功能2学习功能3创造功能4调控功能
32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33注意有何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功能
34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1刺激的强度2刺激物的对比3刺激物的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35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36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跟配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37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38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被抑制3呼吸的变化
39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1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状况2环境因素3活动任务的单一与复杂4主体的知识经验与个性特征
40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41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42简述动机通常有哪几种分类:一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二按动机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三案动机的激发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四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43简述强化理论: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44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1采取决定阶段2执行决定阶段
45简述的意志品质有哪些: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
46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一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三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四克服困难
47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加有关的活动而产生问题,自觉地要求探索结果。
4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9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一,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第二,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50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任务的完成
51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5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52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5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有哪些表现:一积极动力增力作用与消极阻力减力作用。二肯定与否定性质。三激动与平静状态。四紧张与轻松作用。五情绪的强弱两级状态
5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联系: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区别:1反映的对象不同2随意性程度不同3机体表现不同
55怎样控制激情: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
56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一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二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57简述情商的含义: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58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2适应功能3动机功能4组织功能
59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1 面部表情2言语表情3身段表情
60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一、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联系1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2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 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征。2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率。
61能力的种类有哪些: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
6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知自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63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
64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
65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6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具有一种“成就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
67简述人格的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68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1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准的2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3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变化
69学生学习有何特点:1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70简述学习的作用:第一,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第二,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第三,学习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手段。
71简述加涅学习分类理论: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动作技能的学习
72简述布鲁姆学习分类理论:1认知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73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内部条件:1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2元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1变式与练习2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74简述精细加工策略的方法:1人为联想策略 ①形象联想法。②谐音联想法。③首字连词法。2内在联系策略 ①树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建立类比③利用先行组织者。④生成策略。
75学习策略一般分为哪几种:1认知策略2元认知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
76认知策略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复述策略2精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77元认知策略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78资源管理策略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意志管理策略
79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原则
80简述知识学习的标准:1概念化2条件化3结构化4自动化5策略化
81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2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策略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4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5测评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8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导的作用5定势作用6对学习情境的理解7认识结构特点8认识策略与元认知
83简答学习迁移的理论有哪几种: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4关系说
84简述智力技能的特征:1观念性2内潜性3简缩性
85简答技能的作用:1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2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3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智力、能力的发展。
86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认知阶段2分解阶段3联系定型阶段4自动化阶段
87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88如何培养动作技能:1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
89简述品德的特点:1稳定性2个别性3自觉性
90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2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3个人品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
91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道德信念的确立
92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93简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过程:1从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己独立作出评价2从依据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标准逐渐转向对行为动机的分析3从评价别人的行为到分析自己的行为4从片面的评价道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94简述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哪几个时期:1无道德信念时期2道德信念萌芽期3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
95简述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特点:1是有意识的心理2是社会性的心理3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96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97简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1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2个体的心理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3教育必须一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特点为依据4 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98简述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基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先前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生理成熟的阶段,外界环境和教育所起的教育甚微。
99简述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恰恰相反,它片面和机械地强调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
100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时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具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式构成下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101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和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敢的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60,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
10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03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面向全体的原则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和理解的原则4学生主体性的原则5个别对待原则
10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105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106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3意志健全4人格完善5自我认识客观6 人际关系协调7反应适度
107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3广交朋友,与人为善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108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1使教师真正体验工作价值2使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化3适当地增加一些工作的难度4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5将教师的能力发挥与兴趣统一起来6及时运用信息反馈机制
109简述教师威信的形成因素:1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2优良的心理品质3较强的业务能力4得体的风貌5良好的“第一印象”

综合应用题
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材料感到需要并产生兴趣,有利于不断地想大脑提供新的刺激,以保持脑细胞的敏锐性,增强记忆的心理准备。3)加强对记忆材料饿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过程是由识记、再认与回忆三个阶段构成的。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方法既是完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等。8)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或复习的结果进行既是地检验与评定,并运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记忆的信心。
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唯物辩证发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要能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教师必须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教师必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大的过程,讲授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发明创造的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学生掌握词汇量越大,语言活动有条理,思维就越开阔越深入。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了解自己在思维的目的、广度、深度等。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让学生在发明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4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唯物辩证法是正确的思维路线,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元认知是思维策略的核心,没有元认知能力就谈不上思维策略。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的传授。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知识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操作知识的过程。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与言语密切有关。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言语活动有条理,思维就越开阔越深入。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5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也叫创造的积极性,它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2知觉情境的影响。解决问题往往受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只知道熟悉事务通常的用途(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重新改组认知结构的过程。7人格的影响。人的人格特点对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和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8灵感的影响。9启发的影响
6试论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西湖一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2)新颖的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予变化(4)培养学生的兴趣(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一堂课就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节奏地互相交替着,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不容易疲劳,从始至终地保持一定的注意。
7试述如何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动机:1)明确每个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逻辑性强,不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带着问题来学习。二是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加有关的活动而产生问题,自觉地要求探索结果。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然,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开展竞赛必须慎重,适量和注意方式。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自觉、自控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生活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效果。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他们能够逐步认识自我,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是进行学生自我锻炼的条件。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用格言、警句等座右铭提醒自己。5根据学生意志力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意志弱点,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重点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9如何对中小学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1)矫正错误的观念。要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正确的糊涂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合理的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烦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对学生不要臆测、歧视,不应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否则,容易增加“意义障碍”,产生对立情绪和叛反心理。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要善于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火种。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10论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遗传素质只能影响能力的发展,而不能预先决定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和方向。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才能等等,都对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智力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①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②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③实践是重要途径。
11试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⑴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着能力。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形成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环境、教育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专业能力。⑶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勤奋的品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勤奋就是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工作和劳动。
12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人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对错误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当注意培养他们所欠缺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给以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予帮助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3试述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校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师要善于识别那些概括化,实用性较广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各种策略的步骤或心理成分及其联系与顺序,真正使策略的每个步骤具体化,可操作化。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应首先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认知需要,要确定适合于所学材料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通过指导后获得改进。然后指导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下进行训练,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矫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发现法,观察模仿法,有指导的参与法专门授课法和直接解释法等。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来进行,而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教师除了教学生获得一般的学校能力外,还要让学生懂的为什么,何时,何处运用策略,知道自己策略的不足之处。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元认知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较多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可见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很重要。
1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看,既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智力。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培养“三思而行”的习惯(2)养成客观求证的态度(3)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4科学地安排联系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5创设与情景相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5试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个准备阶段,就是要了解、熟悉活动任务,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像。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是智力技能内化的第二步。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它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智力活动的阶段,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
16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智力技能对于个体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非常重要,智力技能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智力活动的成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的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是由一系列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组成的知识。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使产生式知识达到十分熟练甚至自动化程度。(1)加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研究表明,语言的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2)科学的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的必要条件,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17试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氛和家庭作用等。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学校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不仅通过德育途径来实现,还通过诸如集体舆论,班风,教师的工作作风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实现。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各科教学,全校,年级,班级的团队活动以及课外和校外的活动有目的地,有计划的,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个体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品德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个性倾向性中的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等因素,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上起动力系统作用。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良好的性格赋予了学生的品德以经常稳固的良好特征。
18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如同遗传素质一样,生理成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仅仅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并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后天的环境因素中,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再次,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心理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体的生长和成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外界环境和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内外因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原因。(1)生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生理原因包括遗传,生理解剖结构特点,生化特点,病菌的侵害以及生理疾病等。(2)心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由于曾经遭受过心理上沉重的打击而长期存留下来的消极情绪的影响,由于受到各种旧习俗,礼教,道德等方面的限制而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影响。(3)社会文化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团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不良影响。
20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一、教师的认识能力。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二、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2教师要热爱学生。三、教师的意志。1教师要有坚定性2教师要有果断性3教师要有自制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