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练习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洛克   
D.夸美纽斯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大学》
3.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5.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   
D.学生亚文化
6.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1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3.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1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18.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19.“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20.1980年,我国颁布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0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2.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心理学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为标志。
2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
2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和总的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26.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关系。
27.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8.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方式。
2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
30.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32.简述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34.简述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35.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
36.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新班的班集体?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赫尔巴特。
2.A 《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也是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
3.C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
4.A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既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要求。
5.B学校物质文化包括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6.A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工厂开始大量出现,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机器在生产中的大量运用,需要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于是对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
7.B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是由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8.A网络教育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型教育,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教育文化。
9.B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便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B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11.B 13、14~16、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但在人生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也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2.D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三个特征,即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者缺一不可。
13.A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4.B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讨论展开的,这四个基本问题可归纳为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根据这四个步骤来进行课程的编制。
15.C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逐渐体现出生产性的特征。。
16.C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内容的适应性、基础性。
17.A教师的地位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老师在社会中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构成。
18.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9.B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个别教学制度,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英国。
20.A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第4号公布。

二、填空题
21.学校系统2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23.制度文化精神文化24.质量标准规格
要求25.人身权受教育权26.授受 民主平等相互促进27.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28.讲解讲演29.京师同文馆30.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三、简答题
31.(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2.(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3.(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4.(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课堂气氛热烈。
35.(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论述题
36.(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已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