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二)

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陕西省咸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基本要求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答辩题目:
  1.请就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
  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预习导入
  学生查阅“弱肉强食”,教师引导: 自然界中这是一条法则,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过秦论》。

  (二)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学会本课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 词类活用: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 绳,用绳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篙(北,在北方)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 响,像回声一样;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1)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诵读课文,分析主旨
  1.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同桌为一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原句,学生代表自主朗读,学生理解并体会语句。
  【明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四)作业设置
  出示金圣叹评《过秦论》的图片,谈自己的看法。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就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
  【参考答案】
  我按照以下6个流程开展我的教学:
  题目解说(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作用或概括主要事件、或提出中心、或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或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线索。)
  作者简介(应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及作品,属于文学常识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一把重要钥匙。)
  背景解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
  基础积累(字词的积累,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读写等其他能力的形成。)
  结构梳理(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布局谋篇。)
  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中心,就等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参考答案】
文言知识点的讲解要追本溯源。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且句子有固定主语,那么该名词即为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动作的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更多学习交流欢迎加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群:山东教师资格考试3群

0基础第一次参加面试,如何备考?点击查看:亿师学面试课程



017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二)"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公众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