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不该有“保过”的捷径可走

  一教育培训机构“承诺”考试“保过”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均收取万余元,以无线电传送“答案”的手段组织考生作弊。近日,房山警方会同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网安部门一举打掉一个名为教育培训机构、实则组织考生作弊的犯罪团伙,查获犯罪嫌疑人11名。(3月16日《法制晚报》)

教育培训机构的“荷包鼓鼓”,根源于一些考生试图走捷径、钻空子。不论是高考替考,还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抑或教师资格考试违规,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制度设计和监管上的漏洞。考试违规行为让少数人得到便宜,却对他人形成了事实上的机会挤压和权利侵占,损伤公平正义。

作为一种失信行为,考试违规不过是当下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与传统的熟人社会相比,陌生人社会缺少润滑剂和黏合剂;人口流动加速带来的匿名性和异质性,让人们难以预期彼此行为,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有力的惩戒,当自我约束力和外部控制力同时下降时,失信行为就屡见不鲜了。

与其他考试相比,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出现的违规行为更让人震惊和痛心。应该承认,不是所有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都会通过这个考试,也不是所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将来都从事教师职业。然而,教师资格考试出现多起违规事件,至少说明有少数缺乏诚信的人会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进入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能;教师的角色扮演不仅关乎学生们的知识学习,也关乎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一个被功利裹挟、习惯投机取巧的人一旦成为老师,难免误人子弟。而这些精神坐标迷失、价值追求迷失的年轻人,即使能做到学为人师,又如何能做到行为世范?一个喜欢投机取巧的老师,难免会让孩子变得急功近利,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效应。

在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教师作为一种身份的色彩在逐渐淡化,作为一种职业的色彩在不断加强。可是,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教师的道德修养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是一种价值共识。“考试不违规”作为一种道德底线,是全社会成员都需要遵循和尊重的。如果连这样的底线都不能坚守,又如何去赢得公众的尊重与信任?

失信行为最可怕的后果,就是让失信者受益,让守信者受损,从而降低人们对规则的敬畏和认同,让老实人伤心痛心甚至寒心。教师资格证考试违规作为一面镜子,既折射出当下社会信任建设需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也透视出加强师德建设任重道远。让那些精神缺“钙”者远离教师队伍,既是对教育公平的守卫,也是对孩子们的呵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