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进步鞠躬尽瘁,也成为教师资格考题的常客。为了缅怀故人、学习先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推出《先生风范》系列专题。今天是第4期,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

【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他虽早年就名满天下,却总把学术视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他说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涉足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且在每一领域里都卓有成就。他就是——胡适。
  立志以教育为一生志业
  1915年,中国发生最牵动人心的两件大事,一是日本提出几乎是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是袁世凯称帝。为了这两件事,远在美国留学的中国青年们掀起一阵要立刻对日作战,要推翻袁世凯帝制的反日反袁的风潮。当时只有胡适不为所动,坚持读书学习。他还就此写了一封给留学界的公函,要求大家冷静,要认清我们的责任就是读书学习。此信遭到嘲讽和攻击。
  1916年1月25日,他在给朋友许怡荪写的信中说:“适近来劝人不但勿以帝制撄心,即外患亡国亦不足顾虑。倘祖国有不能亡之资,则祖国决不至于亡;倘其无之,则吾辈今日之纷纷,亦不能阻其不亡。不如打定主意,从根本下手,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庶几犹有虽亡而终存之一日。……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胡适留学归国后,实践了他的决心。从1917年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1948年离开大陆,中间除了抗战时期出任驻美大使外,其他时间都是在教育界或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部门服务。他够得上是一位教育家。
【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胡适在美国当大使的日子
  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1917年夏胡适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胡适在学生集会上演讲
  教育独立,树人为本
  他的教育独立首先是谋求对于别国的独立,即自己国家的教育不可依赖于他人。1914年,胡适以一个不满23岁的青年,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大文章,叫做《非留学篇》,登在《留美学生季报》上面。中心意思是强调,留学只是一种过渡,一种自国兴学的预备。必须“以国内教育为主,而以国外留学为振兴国内教育之预备。然后吾国文明乃可急起直追,有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之一日”。此文见解高明,分析、议论深澈晓畅,当时在国内知识界最有声望,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甲寅》杂志于次年全文转载。
【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左二)
  他的教育独立思想更是针对国内的现状而言。胡适认为,“政府对于教育应负之责任,为教育经费之维持,教育人才之选任与撤换,对教育进行之方针,则应委之教育人员,政府不应过问”。在抗战爆发后举行的庐山谈话会上,胡适还明确强调,教育独立应做到,不许政治势力和官吏干涉教育,干涉学校。
  教育是培育人才,更是塑造国民人格的基本途径。所以,教育应以树人为本。这也是胡适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核心观念之一。胡适经常借用易卜生的话,对青年们说,最重要的事,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只有成器,才谈得上有意义的人生,才谈得上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做贡献。所以,一个人必须要养成独立的人格,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必须使学校能够不断造就出于社会真正有用的人,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独立,树人为本,这些理念在百年前的中国异常珍贵,就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亦是如此。中国人要真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要真正做到民族复兴,迟早终需明白这个基本道理。道理并不深奥,问题是体制必须变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