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为择优敞开政策大门

教育部日前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2016年将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目的是让教师队伍有很好的“源头活水”,将个别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老师清除出去。

这意味着这一被外界视为“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的政策制度即将正式走进公众视野。最受瞩目的是,改革后的教师资格取得将从当前的终身制变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这两项改革无疑将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意在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放开准入降低原有体制内就业门槛

一直以来,对于教师资格的取得,在我国长期被冠以“体制内”之名,由此也引来诟病不断,特别是在全国范围频现教师有违师德的行为,更为这份诟病持续增添砝码。因此,社会上对开放教师资格的取得,引入淘汰机制,肃清教师队伍,一改教师队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呼吁日益强烈。

“我是学英语的,第二外语是法语,据说这样的学历正符合很多中学对外语老师的招聘要求。”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大三学生赵丽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中学外语老师,但这个想法在她考上大学的时候已经近乎放弃,“不是师范生怎么去当老师?”赵丽说,这样的疑问一度让她放弃了这个想法。

12月13日,她告诉本报记者,得知北京市将随全国同步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对于正站在就业关口的她来说,注定多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实际上,教师资格作为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一直有其固有的取得方式。在我国,以往只有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在其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须在全省(升级考试)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而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也就是说,如赵丽一样有着从事教师职业想法的毕业生,以往势必将面临与师范生不同的就业途径,门槛较高。但自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以来,这一局面将得到彻底改变。

根据今年7月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决定在浙江、湖北等15个省(区、市)试点基础上,新增13个省(区、市)为试点省份。新增试点的省份中,北京、江西、河南、湖南、甘肃、青海、宁夏等7省(区、市)于2015年秋季启动改革试点,天津、辽宁、黑龙江、广东、重庆、云南等6省(区、市)于2016年春季启动改革试点。

而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政策,2011年以来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地区,教师资格考试有效期为三年,教师资格证须每五年注册一次。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在校专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才能报考。

  引入淘汰机制打破教师“铁饭碗”

按照以往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则意味着从此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旱涝保收。正因如此,缺少必要监督、约束以及淘汰机制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公认教师职业多发有违师德现象的主要症结。

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酝酿了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考试点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教育部门对此评价认为,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这两个制度的核心是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定期注册制度推动比较顺利,因为标准很简洁,不能让老师感觉很麻烦。”许涛在此次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但是底线很清楚,只要师德上有偏差的老师定期注册时一律“一票否决”,教师每年的工作量必须保证,应该参加的专业素质的培训时间要有要求。他透露,这项制度自实施以来,已经有一批教师没有通过注册,要转岗。

早在2013年9月,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随后教育部再出新政明确划定有关教师不得收礼等六条红线,将有违师德之行为进一步具化,足以见得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师德滑落危机的重视程度之高。

而将师德红线全面纳入教师注册制考核内容堪称重要。正如许涛所言,若对有违师德者一票否决,势必对提升教师素质带来可观促进,至少对教师主管约束其自身行为,坚持为人师表将带来正向促进。

开展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对于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和进取,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显然都将带来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师真正实现了“能进、能出”,让不合格教师退出,有了更加客观的标准和依据,变得更具操作性。当然,前提是对于教师的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还需进一步明确标准和要求,并坚持建立于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环境之下,杜绝私下交易,继而催生新的寻租空间。

  教师薪酬受关注或留改进空间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展开关注之余,对我国教师生存现状以及对均衡教育资源分布大背景下的教师结构问题同样予以关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教师薪酬状况正普遍遭遇不尽人意的尴尬局面,且中西部偏远地区教师落实难正成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主要困难之一。

因此,社会上有声音认为,以国家推进教师注册制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考试为契机,有必要对此加以必要干涉,这或将左右未来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整体进度。

根据此次报告指出,我国教师待遇需进一步提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教师工资不高、工资增长幅度低,未能反映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地位待遇。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吸引、鼓励、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还需要政策引导。

“我国教师队伍的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科之间配置的不均衡,没有很好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需要根据学龄人口高峰迁移做适当师资储备。”报告建议,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保证教师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改革绩效工资政策,大幅度提升教师工资绩效部分的比例。

长期以来,在加强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涉及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薪酬待遇的话题显得有些敏感,也一直是社会上长期关注却少有谈论的话题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教师呼吁提升薪酬待遇本无可厚非,让教师觉得从事教师职业是有尊严的也是国家曾经明确提出的目标之一。

在吴遵民看来,与寻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样,当前提升教师薪酬亦可谓当务之急。由于自身待遇难以提高,很多教师无法应对日益上涨的生活压力,继而催生出很多教师为追求经济利益选择校外补课赚钱的现象,这也势必影响其在校内任教的质量。

吴遵民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或多或少已经戴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帽子,这需要在教师薪酬待遇上下功夫,要让教师有尊严,不至于为五斗米折腰,如此才能让教育工作者塌下心来搞教育,让教育事业回归育人本质。

回顶部